雷火竞技-中国知名电竞赛事平台

 
院部動態
【大思政課】 龍行龘龘 龍在人間
日期:2024年02月11日     作者:    來源:     點擊數:

2024年迎來了農歷甲辰龍年,“龍行龘龘”這個詞成了家喻戶曉的拜年話。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同“沓(dá)”?!褒埿旋擙摗毙稳蔟堯v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龍是中華先民對諸多動物和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創造的一種神物,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演進和升華,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標志、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那么龍是如何從原始神物崇拜變成人間杰出人物及帝王的象征,最終又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呢?

01

龍:真實存在VS想象的產物

龍是具有長身,大口,大多有頭、有角、有足、有鱗、有尾等形象特征,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示威等品性,蘊含著容合、福生、諧天、奮進等精神的神物,其本質是中國人對宇宙自然力的感悟、認知、神化。

龍既是虛的又是實的,是神話想象與真實存在的統一。說它虛,是說古今中外,誰也沒有見過真正生物意義上的活蹦亂跳的龍。說它實,是說龍在自然界中有活生生的融合對象,如蛇、鱷、蜥、魚、鯢、豬、鹿、熊、牛、馬,和雷電、云、虹、龍卷風、星宿,以及樹木花草、山脈河流等等。

同時還有人造的作為文物、藝術品、標志物的龍,如考古發現的石龍、陶龍、玉龍、銅龍,以及今天到處可見的各種材質的雕龍、塑龍、繡龍、編龍、畫龍等。這些融合對象和人造的作為文物、藝術品、標志物的龍,都是實實在在的、可視可見的,甚至是可觸可摸的。

因此,史籍上記述的、民間傳說的、人類的肉眼能看到的所謂“龍”,都不過是在自然界中顯形的,被人作為龍的融合對象的動物和天象,或人類按想象和意會所創造的作為文物、藝術品、標志物的“龍”而已。

龍還常常被人們以“圖騰”相稱。圖騰是人類社會早期產生的與自然崇拜、族祖崇拜、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文化現象,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作用,與人類對自身和氏族本源追溯相結合的產物。圖騰有“狹義”“廣義”之分。龍的構成是諸多自然物和天象的融合,具備自然物或天象的特征,被認為與族祖、族人有血緣關系,是部族的保護神、徽號標志,故龍屬于“廣義圖騰”。

02

龍御九天,也遨游四海

龍與皇權的結合,經歷了一個由暗喻到顯稱的過程。最早在《周易·乾卦》中,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爻辭。此爻辭首次將“龍”與“大人”聯系起來,有學者認為,“大人”暗喻的是周武王。

龍與皇權的明確結合始于秦始皇?!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中,有稱秦始皇為“祖龍”的記載,這里的“祖”有“始”義,“祖龍”,即“初始的龍”“第一個龍”。接下來,《史記·高祖本紀》中,關于劉邦出生的記錄,有學者認為是漢高祖劉邦受秦始皇“祖龍”說的影響,編造神話說自己是“龍種”,以增加和顯示其君臨天下的“合神性”。從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秦始皇和漢高祖,編造出了各式各樣的“皇帝龍”神話??傊?,龍是中國神物象征系統的NO.1,皇帝是人間社會的NO.1,NO.1加NO.1,皇帝借龍增加神力,龍借皇帝添揚聲名,如此這般“強強聯合”,符合人文邏輯,具有必然性。

龍既然被皇家使用,民間為何又有“望子成龍”之說?龍舟、舞龍又怎么解釋?

唐朝代宗時期,開始有了士庶在衣飾上不得隨意用龍紋的禁忌?!端问贰分幸灿邢拗剖褂谬埣y龍形的記載。到了元代,統治者強化了對龍紋的限制,元成宗時規定五爪大龍為皇家專用,民間禁用,民間可用四爪龍、三爪龍,但未嚴格執行。明清兩朝沿襲了元朝的做法,但依然未嚴格執行,違禁被處罰僅是個案。

龍的融合對象是多元的,人們寄予龍的愿望、理想、訴求是多樣的、不斷豐富的,所以龍的象征、喻涵便具有了多義性,有“水神”“靈物”“人杰”“帝王”“英雄”“建筑”“駿馬”“器具”“書法”等等。也就是說,龍象征皇權帝王只是其喻義之一?;始铱梢耘c龍象征帝王義相聯系,卻不能不讓老百姓使用其他多重象征義。民間流行“望子成龍”說,就是人們選取了龍象征人杰的意涵,即希望下一代成為有能力的,能夠對家庭、對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杰出人物。

在中國古代,宮廷有宮廷的龍,民間有民間的龍;皇家帝王戴龍冠,穿龍袍,坐龍椅,乘龍輦,平民百姓屬龍相,玩龍燈,賽龍船,喝龍茶:兩種龍有區別、有交錯、有互滲。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龍既是皇權帝王的象征,也是水利神、農業神、祖先神和吉祥神。這樣的神物,從遠古以來就一直被老百姓敬祀著、喜愛著、演繹著、發展著、豐富著,既不能因皇權帝王用過民間就不能用,也不會隨著皇權帝王的消亡而消亡。

龍舟,是將船做成龍的造型或者在船上畫著龍的形狀的船,一般認為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早期龍舟為帝王專用交通工具,不用于競渡。民間用于競渡的龍舟至晚在唐代已經出現。古往今來,龍舟以物質為載體、以文化為精神、以活動為路徑,發揮著傳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具有祭祀、祈福、健身、娛樂、繁榮經濟等功用。

舞龍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藝術活動,因舞蹈者手持龍形道具舞蹈或以人體組合模仿龍的形態舞蹈而得名。舞龍除整體上體現龍的融合、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外,還有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彰力顯威、旺丁興族、強身健體等相對具體的意蘊和功能。從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發展至今,舞龍的品種已多達數百,其套路之復雜、表演之精彩、內涵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03

龍怎樣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

龍成為中華民族標志有一個漫長的歷程。從遠古時伏羲的聯合九夷、黃帝的統一部落、夏禹的會合諸侯,直到秦漢的“大一統”——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地球東方建立,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個長達數千年的由“多”而“一”的過程;龍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助力者、見證者、體現者和標志者。

在中國大多數民族崇拜、喜愛的神物中,龍均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被賦予極高地位。龍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聚合了其他崇拜物,統攝其他崇拜物,形成了龍的基本形象,體現了中華文明協和萬邦、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

現當代之前有關龍的標志性事件主要有: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起源期、初成期的伏羲、黃帝等人文先祖用龍;成型期的周文王、孔子、老子、秦始皇、漢高祖、王充等論龍、比龍;強盛期的魏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李白、王安石等論龍、比龍、寫龍;延展期的元青花瓷器、明清皇家服飾、清國旗用龍;尤其是清政府以黃龍旗為國旗,使龍與中國、與中華民族直接對應,龍由此以鮮明的中國、中華民族標志的身份亮相于世界。

當代有關龍的標志性事件主要有三:第一,1950年以來,置于北京天安門城樓正面,襯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金龍和璽彩畫。第二,2015年9月,中國向聯合國贈送頂部有龍飾的“和平尊”。第三,2017年11月8日,中國國家元首在北京故宮向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介紹中國歷史文化時說,“我們叫龍的傳人”。

(“和平尊”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工藝制成,頂部龍飾象征守望和平)

電視劇《慶余年》中,未來穿越者葉輕眉在其設立的鑒查院門前立一石碑,上刻“人人如龍”,希望出現一個人人都活得像龍一樣的社會。

出現“人人如龍”一語的邏輯基礎,是此語的提出者認識到,龍是人發明、創造并展現的,龍并非皇家貴胄、英雄豪杰們的專利,龍性體現著人性,或者說龍性本質上還是人性。

中華兒女以龍為標志,共同秉承人文先祖諧天奮進、造福眾生的精神,干出一番番興國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業:便可謂人人如龍,群龍騰飛,龘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