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
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湖北結合省情,順應民意,吹響建設“幸福湖北”的號角。
省委、省政府強調“民生決定目的”,踐行“六民要旨”,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將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聚焦點放在惠民生上,持續念好民生“八字經”,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補短板、兜底線,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五大發展理念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好比五根手指頭,握緊便是一個拳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新一屆黨中央集體的莊嚴承諾,到“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為民之政;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民生關切,到“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錦上添花”的諄諄叮嚀;從“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的深情牽掛,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國夢……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理念,化為一系列落地生根的惠民政策,一道道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福祉。
在荊楚大地上,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民生是發展的落腳點”,用“幸福湖北”建設凝聚人心、集聚智慧、匯聚力量?!笆冀K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建設幸福湖北”,成為推進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價值導向,集結成激勵全省人民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奮進號角,開啟了“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新征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湖北不辱使命,牢記“六民要旨”,念好“衣食住行、業教保醫”八字經,把“民生決定目的”作為“底線之底”,積極回應病有所醫、少有所學、老有所依、食品安全、收入均衡、就業保障、環境治理等民眾關切,不斷夯實著“幸福湖北”的基礎。
這份情懷溫潤民心——
民愿民盼是方向、民富民惠是目標、民苦民痛是失職
一個偉大的國家,必以其深邃的智慧增益世界、引領未來。
“天下大同,和諧小康?!贝笸鐣寮医浀渲械纳鐣硐?,根植于中華民族內心深處。
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詮釋,“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曾語重心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在2013年考察湖北期間,總書記對湖北寄予厚望:“著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列,是湖北不辱使命、不負眾望的必然擔當。
逆勢進位,彎道超越,湖北對共享發展有著荊楚特色的執著追求——
省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設“幸福湖北”的宏偉藍圖,并將“幸福湖北”作為“五個湖北”建設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契合中央“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的深刻內涵。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省委書記李鴻忠要求各級干部時刻牢記“六民要旨”:民評民說是標準、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聲是依據、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標、民苦民痛是失職。
“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舍、民生決定目的”,省委、省政府2014年提出的“三維綱要”,成為湖北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的觀念先導。
理念的力量無遠弗屆,智慧的光芒穿越時空,思想的高度決定著行動的力度。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執政為民的信念、為民服務的價值,始終鐫刻于競進提質的每一個足跡。
“眼睛向下”,“民生”跟著“民聲”走,民生取向凝聚成一種共識,一種前進的步調——
從公交車上問民生,到回訪全國最大移民集中安置區柴湖;從走進社區看養老,與大學生共話“最難就業季”,到夜訪農戶查扶貧,去隨州抗旱送水;再到歲末年初的不打招呼暗訪安全生產……省委書記李鴻忠的工作線路圖,情系民生,一枝一葉,飽含深情。
從2011年起,楚山漢水間上演著一部深受農民歡迎的“三萬”連續劇:5年來,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挖萬塘”、“潔萬家”、“惠萬民”、“通萬村”,已經成為訪民情、辦實事、解民憂、惠民生的民心工程。
2013年、2014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毅篤行,大力鏟除群眾反映最為強烈、阻斷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四風”問題,在全省掀起一場“靈魂革命”。
2015年,悄然轉變每年辦理“十件實事”的思維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民生承諾。省長王國生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從今年開始,我們將把辦實事納入日常工作,更加注重從老百姓關心的細微之處抓起,努力辦更多的實事?!?/p>
2014年、2015年,省級媒體問政,直面民眾之困,對準作風之弊、行為之垢的“硬碰硬”、“實打實”的曝光,以“準、狠、韌”的勁頭,出重拳、下猛藥,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回應群眾的期待,接受群眾的監督。
經濟下行寒意陣陣,民生改善卻從未停滯。資金再缺,各項政策規定該給群眾的錢一分不能少;財政再緊,該給群眾補助的標準一點不能降;任務再重,該為群眾辦的實事一項不能減;工作再難,該為群眾解決的問題一件不能丟。
要相信,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源于群眾的力量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民心更珍貴持久。
這張答卷力透紙背——
更加關注全省人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幸福指數
黨的十八大提出:“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如何讓荊楚百姓收獲獲得感?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幸福湖北”的奮斗目標——“要更加關注全省人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幸福指數,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讓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嚴”。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踐行“民生決定目的”的執政方略和執政理念,民生改革新政頻頻落子,抒寫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這是一組溫馨的民生故事——“我和老伴退休多年,這五年來養老金連漲直漲,每天不知有多快活!”看到存折上發放的養老金,武漢市78歲的劉宏發笑容滿面?!笆濉逼陂g,我省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一連增”。劉宏發乘著東風,退休金也從2011年的每月1700多元,漲到現在的2900多元。
襄陽襄城區王府街社區的張桂枝突發心梗,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轉診到市中心醫院,整個過程僅20分鐘。2011年以來,隨著醫改持續深化,我省組建超過100家醫聯體,逐漸探索形成一套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就醫格局,緩解基層群眾看病問題。
這是一張拉長的“民生清單”——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 11.2%和 13.2%,達到27051元和11844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收入的不斷增加,為城鄉居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經濟基礎。
扶貧工作大步向前?!笆濉逼陂g,全省35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精細化的扶貧措施不但讓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還幫助他們融入城鎮化、工業化的大潮,走向就業致富的小康之路。
就業保持穩定態勢。五年來,新增城鎮就業累計超過4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1119.43萬人,越來越多進城務工農民“安居樂業”的夢想成為現實。
義務教育均衡化進程大大加快?!笆濉蹦沂×x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
全民醫保體系逐步健全。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7%,率先實現全省同步建立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疾病應急救助、慈善救護等多層次的疾病救助制度有效銜接。越來越多人正在從這張越織越密的“重特大疾病保障網”中受益。
這是一攬子惠及民生的利好消息——
1月13日,我省“全面兩孩”政策正式實施。
1月20日,從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傳出,今年人社部門將瞄準結構性失業、扶持創業兩個重點,努力實現全省培訓城鄉勞動者30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億元,實現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并扶持5萬名城鄉勞動者創業。
1月21日,省教育工作會議透露,今年我省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特別是解決邊遠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的問題,促進教育現代化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
這是一份補短板、破難題的民生信念——
一補居民收入“短板”,必須把居民收入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發展的成果轉化為城鄉居民切實可感的收益。
居民收入是百姓最直接、最現實的“獲得感”。湖北“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提前翻一番;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縮小收入差距,為推進共享發展筑牢根基。
二補精準扶貧“短板”,要抓住精準扶貧這一關鍵,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確保脫貧。
三補公共服務“短板”,牢牢守住基本公共服務的“底線”,讓百姓分享公平,生活更有安全感。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這股力量磅礴大氣——
“幸福之花”需要共同參與、人人出力、眾手澆灌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其中,“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
在“幸福湖北”建設中,幸福不是等靠要“分果果”,“幸福之花”需要眾手澆灌?!斑M門有人引,手續有人辦,檢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這病看的,像酒店的星級服務!”在武漢亞心醫院,黃岡農民老王剛動完心臟搭橋手術。上月初,只身來漢的他等了月余,硬是等不到公立醫院的病床。到了亞心,一站式服務讓老王便捷地上了手術臺。舒適輕松的就診環境、微笑貼心的患者服務,專業特色的技術療法……社會力量參與辦醫,讓百姓在求醫問藥過程中,感受了曾被忽略的尊重、平等、溫馨等細節。
目前,武漢的社會辦醫已占據“半壁江山”,該市共有社會辦醫機構2839家,占全市總數的54.3%。在“十二五”期間,社會辦醫床位數、技術人員數均增長45%;急診量占全市總量的17.19%,住院量占全市總量的13.48%,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為此,武漢先后兩次修訂《武漢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規定在全市范圍內新設置各級各類醫院不再受區域和床位的限制,為社會辦醫敞開大門。同時,為了助力社會辦醫的發展,市政府出臺人才、稅收、土地政策若干措施給予扶持,形成具有特色的“漢十條”政策保障體系。
醫療領域的改革創新,只是我省共建“幸福湖北”的一個縮影。我省“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要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提供多樣化服務,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互助、志愿服務。同時,完善相關稅收政策,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養老、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
共享發展,關鍵在“共”,核心在“享”。
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提升“民生GDP”的偉大實踐中來,切實把發展“民生GDP”的過程變成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過程,民生才更有溫度,幸福才更有質感,共享發展才更有動力、更可持續。
今天的湖北,經濟總量昂首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發展越到更高層次、更高水平,越要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讓每一個夢想都有生長的土壤,讓每一次奮斗都有馳騁的天空,讓每一個人都有出彩的人生!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崔逾瑜 龍華 實習生 王嘉心 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