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陳灝 吳文芳)龍行龘龘,春和景明;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前程朤朤,未來可期。我校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海內外校友,在親友團聚中體悟濃郁的家國情懷,在多彩年俗里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汲取營養,在交流互鑒中領略祖國各地“傳統—現代”轉型的脈動,在復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中放飛新年高質量發展、強校有我、再鑄輝煌的期盼,表達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共同締造美好精神家園的心愿。
來自新加坡的祝愿
2024年1月,新能源汽車專業的王熠非同學,就來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開啟了留學生涯。
王熠非同學的老家是河南洛陽,談起湖北職院,感激之情由然而生。“孝感是一座很有內涵的城市,湖北職院搭建了很好的對外合作辦學平臺”。
王熠非同學說,新加坡的春節氛圍也濃。新加坡的春節,放了三天假。現在,王熠非已投入到學習當中。
“2月10日,收到了母校的龍年賀歲微信,十分開心”。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留學的楊予悅同學分享了新年的喜悅。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護理專業的楊予悅同學說,她把湖北職院的微信公眾號分享給親朋好友,傳遞新年的問候和美好祝愿。
大灣區的英歌
“大灣區的年俗表演十分多彩”。在廣東過年的陳熙同學,觀看了澳門來珠海的舞龍表演、潮汕英歌表演后,拍下了不少照片。
“英歌舞的爆火源于文化認同,磨礪于體育精神,寄托于鄉情鄉愁,傳承于創新突破”。陳熙同學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堅持在傳承非遺的道路上,從英歌的探索,到英歌服飾、臉譜、隊形的創新,從大型表演與賽事中的頻頻亮相,到網絡平臺上的走紅出圈,讓這項綿延數百年的古老非遺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英歌,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于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迄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在潮汕地區,英歌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項目,潮陽英歌、甲子英歌、普寧英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潮陽縣志》記載,從明代開始,潮陽始有英歌。近年來,英歌實現了向動作復雜、套路多樣、陣型變化的轉變,英歌服飾、道具的不斷更新迭代,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
做米酒 品非遺
“親自動手制作這道年夜飯上的‘非遺’甜品,有成就感!”周夢思同學說。孝感米酒有千年歷史。近年來,孝感已有湖北省米酒行業5G智能化工廠。手工做米酒,更有意味。
周夢思在奶奶的指導下,提前將糯米進行浸泡,泡好后隔著紗布進行蒸米、平攤?!罢羰靺s不能蒸爛”,面對奶奶提供的小竅門,周夢思在蒸米時用筷子戳幾個孔,確保受熱更均勻。
周夢思將撒好酒曲的糯米攪拌均勻后,用勺子將糯米壓實密封,“中間留一個洞,方便觀察米酒發酵的情況?!倍觳痪邆涿拙瓢l酵的溫度,她把糯米用被子裹住等待發酵,為了盡快升溫,她還加了兩個暖手袋提溫。
周夢思的家鄉在千古孝子黃香故里。周夢思往常在學校想喝米酒都是在食堂購買。她第一次嘗試做家鄉特產,發酵出的純米酒做法多樣,糊湯米酒、米酒湯圓、桂花米酒……是周夢思家庭年夜飯上的“爆火”解膩甜品。她高興地說,開學前自己會獨立做一鍋純手工現做米酒,帶去學校給外地舍友與同學分享。
戰勝自己就是贏得人生
2月15日,賈玲在老家湖北襄陽,在一片熟悉的鄉音中,笑出了漂亮的梨渦。張煜耀同學說,電影《熱辣滾燙》到襄陽路演,影片導演、編劇、主演賈玲帶隊亮相,與襄陽父老鄉親見面。
當主持人說到“歡迎賈玲”時,身著黑色衛衣的賈玲奔跑著入場,讓全場觀眾眼前一亮:這個瀟灑利落的賈玲,比十幾年前第一次上央視春晚時更耀眼。
《熱辣滾燙》本來只準備在北京、上海以及影片的主要拍攝地廣州三地進行路演,最后還是賈玲拍了板,選擇在家鄉襄陽進行路演的收官之戰。
賈玲在活動現場透露,她本來想在襄陽拍《熱辣滾燙》的,但因為各種原因,轉戰到了廣州取景。為了彌補遺憾,她在電影里“藏”了很多與襄陽有關的巧思,為家鄉打call,她也期待湖北觀眾看片時能接收到她對家鄉的這份愛,“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家鄉湖北,很美,很好。”
《熱辣滾燙》上映至今,賈玲的脫胎換骨有目共睹,而其間的艱辛與苦楚,她并不愿多談。倒是她的拳擊技術指導、曾擔任倫敦奧運會拳擊比賽裁判員的王德新在襄陽活動現場爆料,稱賈玲同時完成了減重、塑形和拳擊訓練,而且能把一場兩分鐘的比賽完完全全地打到底,這對于一個沒有從事過專業訓練的人來說,非常不容易,而賈玲的強大自律也令他印象深刻,“最近拳擊圈的很多朋友都說,賈玲導演打得太專業了!”
聽到教練的贊美,賈玲又抖起了“包袱”,說她在訓練過程中一直在“嚇唬”教練,“我說如果你不把我教好,我就把你的名字寫得大大的(放在電影里),讓人家知道你沒把我教好?!?/p>
當然,從電影成片里的效果來看,王教練把賈玲教得非常好,而這對師徒也為觀眾表演了一套對抗動作,賈玲的揮拳成功“震”住了現場觀眾,收獲滿堂彩。
張煜耀同學說,賈玲瘦了100斤,毅力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需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電影所傳遞的“戰勝自己就是贏得人生”的勵志意義,是我們大學生要好好體味的。
我在家鄉舞龍
“龍舞,在湖北稱為舞龍燈,是集歷史、文化和體育于一體的體育運動,是民間藝術的瑰寶”。覃智杰同學說,舞龍是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性,是其他民間舞無法比擬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
龍舞的表現手段是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談起舞龍的經歷,覃智杰意猶未盡。他說,參與其中,我深感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作為舞龍者,首先需要學習掌握舞龍的基本動作和技巧,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根據隊長的指令,緊密合作,保持統一的步伐和動作,對團隊協作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展現精彩的藝術。
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在春節,我深深體會到傳統節日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日用而不覺的文化特征”。在新疆,哈薩克族的阿依舒阿克·金格斯同學說。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洪流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脈,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多元一體”的傳統節日文化,形成了中華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既多元又融為一體的特點。統一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性,在傳統節日上體現為“多元一體”。
一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史,既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也是各民族團結統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歷史。民族團結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的力量所系。
筑牢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團結基石,根本在于增強中華節日文化認同,同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為加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凝聚最大合力。
(審核:田壽永)